在展览设计上,材料的使用与选择也是关键。有些展览类别需要沉稳,而有点展览需要活泼,有的需要展现科技,有的需要显示环保,还有的需要表现艺术或者人文或者社会公益,总之,表现的主题对材质的选择是个考验,在这方面,会展中介机构比展商有专业优势。现代科技发展很快,新材料、新光源、新媒体层出不穷,而中介公司除可以敏锐的为展商提供展览设计趋势及对象的审美导向外,更可以为展商提供成本节约方法。
会展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客户服务的水平、质量与效率至关重要,尤其在当前同质化产品泛滥,服务的质量成为企业核心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会展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企业各种管理和服务流程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会展业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对会展业各环节的信息流和关系流的打通,形成数据信息传输、处理、存储、分析的通畅,而会展关系营销这种顺应当今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营销方法论体系,则成为了会展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基石,因为:无关系则难以形成因果模型,更加无法实现数据化建模、用数据化手段驱动运营管理,实现效益增长。
随着会议行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化进程项的加速,必须加强对会议行业发展的顶层预设和宏观引导,严肃对待研究会议产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体系中的定位,将会议产业的发展归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当前,要严肃对待调查研究全议会议资栽绱孩展优势,摸清家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找准会议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研究制定《会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会议产业发展目的和产业政策;根据会议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对会议硬件设备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节功能,增进会议产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的发展。
国内会展业的区域结构失衡有两个明显的表现,一是区域会展业发展不平衡。即各省市的会展业发展水平相差明显但又不是真正的“重点突出,合理分散”,因为除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之外的区域会展中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即便是上海、北京等主要会展城市竞争力也不够强。二是国家对会展场馆建设的控制失灵。因为缺少科学的总体规划,虽然全国的会展场馆数量在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会展市场的需要,从而使会展业发展陷入了“规模不经济”的怪圈。在空间布局上,我国会展业发展表现出“天女散花”的特点,各省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而很少有城市注重自身的区位、资源条件及市场环境。
从业人员的总体知识水平就是展览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展览企业数继续增长,企业主办展会数的比重不断提高,政府主导型展会加快市场化改革,展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展览策划、展览广告、展览设计、展览运输、展览工程、展览旅游等相关产业链快速拓展。随着中国会展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对会展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会展越来越被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看待。为了促进会展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从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服务,进一步确立会展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和桥梁作用,大力发展会展产业。
设计应符合公司形象,展台是公司形象的具体表现,因此应该仔细考虑您所需要表达的信息,并向专业展览设计公司明确传达,此外,展览设计搭建参展商需要特别注意图样设计,在最后时刻草率选用廉价装饰材料往往有损公司的专业形象。估量目标,获取一定数量的带头人,签订一定金额的销售合同,向外界输送有关新产品或者服务报道,展会策划用新的产品来测试市场,联系和接洽一些特定的且也,增加直接邮购的对象。媒体效益,对于一场展会来说,最大的助力主要来自于新闻媒体,将企业的咨询,产品详细介绍在媒体上报道出来,便能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展会无疑也就成功的了一半。明确表述公司业务范围,不要以为所有人都能仅从您的公司名称就了解您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因此,如果您的公司还不是家喻户晓,会展搭建或者您的展览展示并不能明显说明您的业务范围,那么您就应该以专门的图文形式进行明确表述。
展会的信息的发布,要有针对性地邀约目标客户来参加展会的洽谈。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专业媒体向未知的可能有意愿来洽谈的客户发布广泛邀请,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接待。其次,必要的资料准备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企业画册、销售管理手册、产品手册、名片等等。展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展现在客户面前,吸引客户进而达成交易。展位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拐角处的双开面的展位要比单开面的展位更能吸引观众,费用也不会太高。展位的设计要醒目,要吸出观众的眼球,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
重视展会营销,积极参与为展览会招揽专业观众是展会主办机构的责任,而在展会期间把观众吸引到自己的展位前就是各参展企业自己的责任。同一个展会对不同的参展企业来讲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效果。作为参展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利用进行展会营销也是一个系统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上门或电话拜访一些与自己没有竞争的参展企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和杂志社,以了解展会主办机构的组织能力、展会的观众特征等;从以往的展会目录中,可以知道哪些公司参加过该展会,比较这些公司是否每届都参展及参展的力度。